S3 Intellignet-Tiering 到底在玩什麼把戲
最近這幾年人工智慧這個名詞大爆發,行銷部門不用一下就好像跟不上流行,不管什麼都要加個智慧,像是智慧雨傘系統。S3 近幾年推出多個 Storage Class ,主打使用頻率不同的檔案,可以放在不同的 Storage Class 。這些 Storage Class 的計價方式有寫不同,所以根據存取特性放在不同的 Storage Class 有助省錢。
一個古早時代的做法,是利用 S3 lifecycle 功能,設定一旦存放時間超過多久,就自動的放到儲存費用低的級別去。但儲存費用低,請求費用就高,甚至需要時間 restore 完才能取回。如果事後發現某個檔案久沒用了,被放到 Infrequent 儲存類別,突然某一天之後就要常常使用,導致存取頻率突然變得很高,這樣的話就失去它放到。Infrequent 的價值了。面對這種情況,我們還要特地把這個檔案搬移回 Standard class 來節省請求費用。
在 2018 年後,新的 S3 Intelligent-Tiering 類別節省了這類手動搬移的過程。這個 Storage Class 裡面有多個 Tier 分別會互相轉換,儲存費用也會依照檔案所屬的 Tier 而不同。
- Frequent
- Infrequent (30 days)
- Archive Instant (60 days)
- Archive (Optional) (90 days)
- Deep Archive (Optional) (180 days)
Intelligent-Tier 會在檔案沒存取過後某個特定天數 (有些可修改) 後自動搬移到儲存費比較更便宜的 tier ,並且當你有存取到非 Frequent tier 的檔案,就自動幫你搬回 Frequent tier 。我想吐槽的是,這感覺這很 rule-based ,一點都不智慧。最後兩個級別,因為需要很久的時間 restore ,才能取回,預設是不開啟的,要到 bucket property 主動開啟。
一些特別的地方
- 小於 128KB 的檔案會一直保持在 Frequent tier
- 轉換成 Archive 跟 Deep Archive 會多收 8KB (Standard Class)+12KB (Glacier/DeepArchive Class) 費用
- 最少收費 30 天,30 天內刪掉不會停止收費
- 每個文件要多收一個 monitoring and automation 的費用
- 無需額外存取費用
- 自動觸發變更 tier 無需另外收費